心脏病:狗和猫的心律失常与传导异常(二)


心脏病:狗和猫的心律失常与传导异常(二)

Mark D. Kittleson兽医师,博士,加州大学

维斯分校心脏病学/医学和流行病学系,2023 年 1 月审查/修订

星康动物医疗 编译



动物房室传导障碍

房室传导阻滞 (AV) 是指通过房室结从心房到心室的冲动传导的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一度、二度或三度传导阻滞。

  •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传导延长)中,传导时间增加,在心电图上被识别为 P-R 间期增加,没有伴随的临床体征。

  •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传导)中,偶发冲动无法通过房室结、希氏束或两个束支传导。这种类型的传导阻滞最常见的特征是偶发P波但随后的 QRS 波群没有出现。在阻滞期间,S1、S2音和动脉脉搏均消失。在患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狗中,S4音可能是可闻的,但在狗中听到S4音的情况要少得多。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有几种不同形式:

1. 在莫氏 I 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称 Wenckebach 现象),出现漏搏前的P-R间期逐渐延长,或阻滞后立即的P-R间期变短。这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高引起的,是幼犬中最常见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类型。通常不需要治疗。

2. 在莫氏 II 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中, P-R间期不发生变化。同样,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治疗;然而,可能需要密切监测,以观察是否会进展为更严重的形式。

3. 高级别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以2:1(每两个P波对应一个QRS波群)或更高的比例(3:1、4:1等)出现每搏漏搏。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同,高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是每个QRS波群与其前的P波之间存在关联(每个P-R间期相同)。患有高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狗可能会出现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似的临床症状(如晕厥),并且还面临较高的猝死风险。


图2  狗的心电图,高级别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每个QRS波群(R)都伴随有两个或三个P波。这表明窦房结的去极化每2到3次中只有1次能够通过房室结。


  •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中,所有的冲动均无法从心房传导至心室。心房节律(P波)比心室节律(QRS波群)更快并且独立存在,形成房室分离。心室节律来源于次级起搏点(在结性逸搏的情况下为房室结,在室性逸搏的情况下为心室浦肯野纤维发出电冲动)。心脏和脉搏的节律通常是规则但缓慢的,并且通常对那些会增加心率的因素或药物(例如运动、兴奋、阿托品)无反应。心房和心室收缩之间的时间差异导致心室充盈的变化,进而导致S1音(大炮音)强度的变化,可能还会影响动脉脉搏压。周期性地,心房在心室收缩期收缩,导致颈静脉脉动(大炮A波)。


图3  狗的心电图,三度(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在狗的这种心电图中,P波和QRS波群(R)彼此分离(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心房率从约100 到 150 次/分不等(P-P 间期从 0.6 秒到 0.4 秒不等),心室率稳定,处于 40 秒的低水平(R-R 间期 = 1.46 秒),QRS-T 波群正常。

房室传导阻滞类型的重要性因物种而异。一度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均可能存在,但无心脏病的外在证据。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由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通常对狗不重要,除非存在心脏病或迷走神经张力增加的病理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或肺部疾病)或房室结疾病的其他证据。在所有物种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提示心脏病。莫氏 II 型二度、高级别二度和三度(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在所有物种中总是异常的。

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由于房室结纤维化、肿瘤形成或损伤,或者极少数情况下是迷走神经张力或电解质异常增加所致。理想的治疗方法是纠正根本原因,但这通常是不可能的。高级别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运动不耐受,或者更常见的是虚弱、虚脱和晕厥。口服正性变时性药物治疗,如缓释茶碱(10 mg/kg,口服,每 12 小时一次)、特布他林(0.2 mg/kg,口服,每 8-12 小时一次)【1】,或溴化丙茶碱(0.25-0.5 mg/kg,口服,口服,每 8-12 小时一次)有时可能对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动物有用;然而,在有症状的动物(如晕厥)中,通常需要更积极的治疗,例如起搏器植入。

图4 在狗体内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后的X光片。

三度心脏传导阻滞通常与不可逆的病变有关。狗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植入心脏起搏器。因为它们有猝死的风险,所以患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狗无论临床症状如何,都应该植入心脏起搏器。在猫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不会产生临床症状,因此不需要治疗。但是,如果在麻醉前没有发现这样的阻滞,可能会出现问题,有些猫会晕倒,因此需要植入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已成功植入狗和猫以外的物种中,但很少。


参考文献

  • Rishniw M, Thomas W. Bradyarrhythmias. In: Bonagura J, Kirk R, eds. Kirk’s current veterinary therapy: small animal practice. 13[ed.] ed. Philadelphia London: W.B. Saunders; 2000:719-725.